攜帶裝置是3C產品中的最熱門的商品,也因為攜帶的目的而有嚴格的零件結構強度要求以及特殊的表面效果要求,其中包含智慧手機(Smart Phone)、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s)、平板電腦與筆記本電腦(PAD, Notebook PC, and Laptop PC),這些開發與生產週期極短的產品,其中流行的元素與製程的結合。
攜帶式裝置的發展很短卻很精彩,起初一昧地追求輕薄短小,到現在才追求裝置的抗跌落、抗碰撞與外觀視覺的衝擊而引發使用材料上的變革,更因為通訊品質的影響而造成了功能金屬材料的興起。有趣的是,當今攜帶式裝置甚至走回頭路把產品尺寸越做越大越薄,但功能越來越強大、電源壽命要求越來越持久,導致其裝置內部機構零組件必須設法做薄變小。更多的傳統機構零組件在攜帶式裝置裡微型化,例如鏡頭模組從單一個發展到現在已變成七個(目前最多),還在增加中,目的是讓輕便的手機有單反相機的品質和高速攝影的能力等。
早期的塑料殼與噴漆外觀轉變為不鏽鋼加玻璃的視覺衝擊,掀翻了整個攜帶式裝置的革命。
攜帶裝置的外觀設計從日本MP3首先發難,但當時所使用的材料皆為塑料,塑料與金屬最大的差異為密度和觸感,塑料產品拿起來並無沈重感、即便噴了金屬漆卻因碰撞缺角而易露餡,邱耀弘博士在多次會議上提出了攜帶式產品的”會發亮的就是金子”概念,加上金屬的耐用與回收特性,過去在市場很有默契地一直在金屬材料上下了許多功夫。
在攜帶式裝置的設計上有哪些無法避免的設計?
其設計要如何符合機殼一體化同時還要兼具耐用?在不會影響通訊品質的狀況下如何確保接觸點不會產生接觸不良?要如何符合大眾的外觀認可,同時價格還要讓消費者可以接受?最終銷售量能站上千萬級以上。要如何設計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因應龐大的生產壓力?這些答案,都在本課程課中列舉實際案例來剖析,一起和我們來勾勒攜帶式產品未來的方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