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關於CMM雜誌的最新報導訊息

中國汽車發展史親歴者-專訪張華士先生

Want create site? Find Free WordPress Themes and plugins.

名人介紹
張華士老先生,是2012年Dr.Q所認識的第二位中國 從事MIM產業的人士。他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 中國近代金屬加工產業非常熟悉。 Dr.Q尊稱其為張老 師。學體育出身的張老師,70多歲的高齡,經歴中國 紅衛兵文化大革命年代。在工廠勞動期間,以自學的方式學習金屬加工技術和外語,取得任職資格,逹到精通之地步,更可貴的是張老師不僅對機械加工非常熟悉,還發表了《日本企業標準化手冊》、《人類工效學》”等百萬餘字的譯著。除了本身有鉗工工匠的手藝外,還因通曉外語,在外事辨公室工作期間經常接待外國専家,同時有機會和當時來中國協助開發中國重型車、改裝車的日本專家一起工作,對張老師的這些經歴令Dr.Q相當佩服。
張老師表示:在20年前,日本剛接觸到MIM技術時, 大家對這項技術還非常陌生,看到金屬件可用於注射成形,並且經過焼結後產品等比例收縮,比失臘鑄造精度更高、表面更光、更環保時,令同僚驚嘆。由於沒有機會接觸,一直有一種神秘感,2010年受益於中國MIM前輩張士榮先生(現任職於杭州安費諾科技MIM部門)的言傳身教,2012年又蒙Dr.Q的大力提攜,加深了對此工藝的認識,從此投身於MIM這個技術,由2012—這個MIM大進擊的戰鬥年代迄今, 已有五年之久。

特別的經歷
Dr. Q對張華士老先生的尊敬是由於—他的經歴是當今台灣既看不到、也很少能體驗得到的,舉幾個有趣的例子: ◆中國北方有一個很大的工廠,廠內運輸、物流要靠火車,有自已的鐵路系統。該廠有一棟熱處理廠房、 井式鹽浴爐和至少有20米深的冷卻水池,廠房內高度約25米左右,這是因為要執行熱處理的工件是一支18米長的空心階級軸,為了防止超長工件變形, 必須在垂直的狀態下加熱和冷卻。各位讀者試想,當燒的通紅的18米長空心鋼管由高高的天車垂直吊起並垂直投入冷卻水井中時,由巨大水柱中心孔噴出的白色水蒸氣無比壯観,聽著他的描述,想像這畫面令Dr. Q感到非常震撼。 ◆50多年前中國重型汽車的鑄鋼、鑄鐵件都是用木質 模具、砂造型,鑄造出的(當時燃料供給困難,沒有 燃油,發動機甚至用木炭和玉米核做燃料)。使鑄件“肥頭大耳”,一台8V120的柴油發動機曲軸箱鑄件, 由於要留3-5MM的加工餘量,重量竟高達幾百公斤, 平面凹凸不平,沒有任何定位面可取,所謂「狗咬刺猬,下不去嘴」;張老師那時在工廠當鉗工,用3頂尖支撐找平,鉗工劃中心線(腰線)、加工輪廓線的方法為龍門刨床加工出基準面,提供找正基準,名曰: 「鉗工一條線」。經過龍門刨加工出基準面後,在該面上鑽兩個定位孔,此後數百道工序的全部加工都要用此面、此孔定位,曰:「一面兩銷、兩孔定亁坤」 。在沒有數控的時代,粗糙的毛坯面精加工,全憑鉗工的“手藝”,當時工廠流行的一句話:「一絲切八刀, 刀刀見鐵屑」這雖是一句笑話,但反映出的工匠精神, 令Dr. Q很有感觸。 ◆1969年中國援建非洲坦贊鐵路,急需重型牽引車, 張老師有幸參加該車的開發,負責加工底盤的幾個大 形鑄鍛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竟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採用仿造捷克斯洛伐克TATRA 141型重型牽引車的方法,用泥瓦匠做的水泥板金模具,敲敲打打居然能做出車身和駕駛室,硬是生產出第一批中國的300T風冷柴油機重型牽引車,支持了非洲的鐵路建設。實在令我嘆為觀止。如圖(1).用木 工藝做出水泥模具灌造出來,製作車殼板金的手工藝 品。 ◆進入改革開放的80年代,中國從捷克斯洛伐克正式 引進重型越野卡車TATRA980(散件組裝及國產化), 張老師全程參與了該項工程的情報工作。在此期間, 中國又由美國通用引進超大型礦用翻斗車一特雷克斯(Terex Corporation 在華散件組裝) 如圖(2) 右上, 該車有50噸及110噸兩種,分別與4立方和8立方電鏟配套,該車讓中國的重型車駕駛員首次體驗了空調、轉向助力、離合助力、制動助力,這些現在看來十分普通,但那時確是多麼難得的體驗。更有趣的是該車在北方的工廠下線後運到四川的攀枝花鐵礦時, 浩浩蕩盪幾公里長的車隊,前面是地方公安廳的開道車,隊尾由公安部派車押陣,壯観無比。張老師參加 了此車國內市埸的調研、開發。這些寶貴經歴令人耳 目一新。

◆文革後,急須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央提出了菜藍子工程、哈爾濱市書記王崇倫提出讓人民吃上豆腐的號召,新疆烏魯木齊市在外匯極為緊缺的情況下從日本日綿株式會社引進了一絛全自動豆腐生產線。該設備 全長50多米,豆類的處理能力由每小時500斤轉化 成每小時2000斤的豆腐。僅此一線便可滿足數百萬 人口大城市的豆腐供應。張老師參與了從商業談判到 安裝驗收的整個過程。進入本世紀–2010年後,這段日子以來的張老師退而不休,和年輕人一樣滿腔熱情地投入了中國的MIM 事業,曾先後擔任過國內、國外大型MIM企業的顧問,最近幾年張老師發揮自已専長,不斷為國內MIM 企業提供各種技術、商業信息,此同時,也専司模具、 MIM產品、精密鑄造品等的國際貿易。把深圳DVMI 公司、LHO公司、東莞IDK等模具、製品企業組織整 合成為模具和產品的出口集團,進軍國際市埸。目前 該出口集團已經成功的為日本、新加坡、德國、以色 列等國的企業提供了模具和五金製品。

對MIM的期許
2013年Dr Q還是台灣晟銘電子MIM事業處主管時, 在東莞和張老師合作開發MIM制法的汽車配件,開 始了新的挑戰。由於當時全球百強汽車的配套供應平 台中完全沒有中國企業,DrQ想藉助張老師的力量進 入汽車產業,下面是當時留下的幾份珍貴資料。張老師提供了一份粉末冶金世界大會2000年的論文集、 (Proceedings of 2000 Powder Metallurgy World Congress)和題目為《用金屬粉末注射成形技術開発汽車発動機可變汽門搖臂》的論文( Development of Rocked Arm for Variable Valve Timing Mechnism by Applying Metal InjectonMoldig (MIM)Technology) 該檔案同時有日文和英文版本,由我和張老師分別執筆翻譯成中文。請看圖(3)表示其中的一個表格,當 時比較鍛造工藝和MIM的差異,MIM明顕的減少後
希望DR Q能夠和張老師一同充滿精力。 「我們有夢, 遲早有一天要突破汽車這個MIM零件被歐美日獨占 的局面,為此,一息尚存矢志不渝!」
加工而具有成本的優勢。由於大中華地區MIM發展的時間較短,很多必須經過長期認證的的工業產品(汽車3年以上、醫療設備5年、航天飛行器5年等)很難接獲訂單,主要原因在投資時間、設備和認證過程中的漫長等待。在大中 華的MIM廠多數是由塑料廠、甚至由沒有碰過機械 加工的人投資設立,沒有經歴過這些經驗,就無法進 入到競爭極為激烈、質量極為嚴苛的長單產業。這是 Dr Q和張老師一直沒有死心欲推進,但卻始終進展 緩慢的三大產業,其中汽車還是門檻最低的。

我們有夢想而不停歇
七十多歲的張老師之所以能和年輕人一樣每天精力充 沛的工作十幾個小時,智慧手機、微信、計算機、電 子郵件刀馬嫻熟。主要得益於長年堅持游泳鍛煉,凡 目睹過張老師游泳的人,無不驚嘆,泳技、泳姿不輸 專業,體力不輸年輕人。這位不服輸的老先生,被日 本著名MIM専家加藤技術士譽為 “中日MIM友好交 流的橋樑”並成為好朋友。 ■

Did you find apk for android? You can find new Free Android Games and apps.
Appearance
Layout
Element Style
Accent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