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關於CMM雜誌的最新報導訊息

MIM的發展與產品應用(一)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M

Want create site? Find Free WordPress Themes and plugins.

前言
黑手博士:邱耀弘Dr. Q (Yau Hung, Chiou) 黑手碩士:趙育德(James Cho) 耀德講堂2019專刊報導
唐朝黃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詩中的一句,原句是: 「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 那得梅花撲鼻香。 」,Dr. Q用這句來形容大中華的粉 末產業發展,尤其是金屬粉末注射成形(MIM)產業,是 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MIM得以在大中華地區如此蓬勃 發展呢?人物、產品的機會、製造業的時代潮流成就了 MIM產品的應用,是Dr. Q認為的四大關鍵。

1.1人物
可以用宋代名將岳飛的「滿江紅」中的兩句作為MIM 產業的代表:『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這兩句詞道盡了兩岸三地從事PIM產業人士的辛酸、 歷程,以及堅毅和執著。以下,Dr. Q為大家介紹四位 MIM產業的大師級人物,他們帶動MIM在大中華地區 發展貢獻卓越,在粉末冶金包含MIM產業中,原任教 於美國任色列理工(RPI)的粉末冶金大師RM German 教授是眾所周知的知名人物,而MIM能在大中華地區 的萌芽開始,最早是由甫於台灣大學退休的黃坤祥教授 在1985年自的粉末冶金實驗室(Prof. RM German- PM
LAB. )引入亞洲。 MIM技術帶回到台灣後,黃教授 與同門師弟林舜天教授(Dr. Q的碩、博士班指導教授) 推廣此產業至今有30年餘;同在1985年,黃坤祥教 授應當時於湖南中南大學已退休的黃伯雲院士(曾是 該校教授與校長)到大陸演講,也開始了MIM技術在 大中華的生根與散發;而任教於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張 榮語教授領導學生進行模流分析,也在1990年代開 始了與MIM產業結緣的結緣。
Dr. Q有幸於1991~1996年在校學習過程,跨校同時 接授兩位黃、林二位教授的課程指導和洗禮、認可(Dr. Q博士學位口試官包含二位教授的簽認) ,在畢業後 二十幾年,一起在大中華業界推廣PIM技術。如圖1.1 所示,是四位影響大中華區的四位關鍵人物的介紹。

1.1.1 Randall M. German教授 – 全球MIM 學術與產業的領頭者
在2017年於美國聖地牙哥大學退休,他退休前的 2016、2017兩年特別應邀前來上海粉末冶金年會參 與、授課並演講,一點也不像是70多歲即將退休的 模樣;German教授也是受聘於英國粉末注射成形刊 物 (PIM International) 的國際顧問編輯者。他已撰寫 了超過 800 多篇研究報告和論文、著作 14 部、和 22 項專利[3],參加了許多一些商業企劃包含中國的數家 公司。 German教授算是Dr. Q的師公(他是林舜天 教授的指導教授),有幸在2017年在上海與大師會面, 完成四代同堂(German教授、林舜天教授、我本人 與我的學生趙育德)的歷史佳話。

1.1.2 黃坤祥教授 (K.S. Hung)- 亞洲 MIM 的領頭者
1985年,黃坤祥教授自German教授實驗室畢業後, 在美國工作兩年後回到台灣,成為亞洲地區MIM產 業的開啟之關鍵人物[4],本著對粉末冶金和金屬注射 成形的專長,數本著作是兩岸學界與業界的教科書, 也是華人自行寫作最有獨創的精典大作,尤其是”粉 末冶金原理” [5]這本書即將在2018年末出版簡體版, 更是兩岸的喜事。
他前後輔導數家工廠,曾獲黃伯雲院士在中南大 學(1985年)邀請演講,打開大中華MIM產業之 窗(同年,山東金珠也引入MIM技術開始大陸地區 的商業化營運);另本”金屬粉末注射成形”則是 2014~2018 年兩岸業者的暢銷教科書 [6],Dr. Q 在這 數年至少代買了超過300本到大陸來,是目前業界重 要的參考書籍,也是觸發Dr. Q撰寫本手冊的起點。

1.1.3林舜天教授(Paul, S.T. Lin) – 台灣粉末 材料界改革先鋒
與黃坤祥教授同為German教授的弟子,林教授於 1991年回到台灣科技大學任教,Dr. Q即為教授的首 位博士班畢業的學生。林教授的專長又更加廣泛,因 為具有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的背景,他熟悉於各 種材料物理與化學性能分析,超越粉末冶金與粉末注 射成形 (PIM=MIM+CIM) 的範疇。在 German 教授實 驗室的年代就經常與美國國家實驗室、產業合作,也 造就了產業孵化的本領,尤其是以破壞式與基本功的 混合式的創新思維,在台灣的學術界和企業界有很高 的成就。 Dr. Q的本領便是拜林教授所傳授的功力, 在校期間至少參與時向國科會計畫以及工廠輔導,畢 業至今26年餘也輔導超過30家企業,功力來源變是 林舜天教授的真傳。

1.1.4 張榮語教授 (R.Y. Chang) – 化工背景 的模具分析大師
來自台灣清華大學化工系張榮語教授,並非機械系專 長卻因長期投入塑膠流動行為研究,進而幫助塑膠產 業對模具設計及優化的解決,具有獨到的技術輔助方 法,他開發的Moldex3D模流分析軟體,已經被樂高 (LEGO)、巴斯夫(BASF)、鴻海(Foxcon)、華碩(ASUS)等上千多家國際知名廠商使用的知名軟體,在1990 年初遭遇到MIM這個”假塑料、真難射”的問題野獸, 所領軍的團隊花了約10年的工夫將這頭野獸乖乖的 馴服,博得「科技化黑手師傅」美名。
2013年,張教授領導的科盛團隊終於和Dr. Q在MIM 難題解決上走到同路,也開啟了Dr. Q對本書寫作意 願的大門。掌握塑膠模具的生產優化經驗,張教授於 2018年出版了中文與英文板模擬分析一書[7, 8],也 讓MIM產業得以跟隨塑料技術演進而突破,張榮語 教授跨業創新的成就非凡,非後輩晚生可比。當然, 還有超過上百位的人物對MIM產業有卓越的貢獻, 我們會在後面的文章逐漸提到,也請讀者能夠慢慢理 解MIM產業在大中華的發展史。

1.2產品的機會
如圖1.2所示,最早自1950年代的陶瓷粉末注射成形 技術開始生產汽車用火花塞(Spark plug)絕緣套為代 表、1970年代的金屬粉末注射成形技術的火箭噴嘴為 代表 (ParmaTech,美國加州 )[ 9],直到今天,這些 產品都還是在使用的標準用品。
形貌功能 (Shape and appearance functions) 的必要 性,這是MIM技術得以在近代金屬加工被重視的關 鍵。為何Dr. Q使用”形貌”這一個詞?好的,眾所 周知的金屬加工方法在2003年於日本大阪舉行的金 屬加工會議上被定義如圖1.3所示。 [10]
觀察六代的金屬加工成形技術,我們可以發現,金屬 件的加工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精準的尺 寸、正確的幾何特徵和表面粗糙度,金屬零件就不是 一件成功的製品,形狀與面貌便是以上條件包含加工 效率與經濟性的綜合特性,也是在文獻[1]麥肯錫的 報告中提到,MIM是目前所有金屬加工世代中能夠具 有代表的典型加工技術之一。

請見圖1.4[11],以金屬注射成形技術才有可能製作的 金屬風扇,最薄的位置是扇葉僅有0.18mm的厚度, 採用不銹鋼17-4PH粉末,這就是MIM技術強大的 魅力所在,這款金屬產品用來取代原先的工程塑膠製 品,用於現代的薄型筆記本電腦與桌上型電腦、伺服 器上,改用金屬的理由在於現代的電腦中央處理器工 作啟動後溫度甚高,導致傳統工程塑膠扭曲變形,產 生噪音、散熱不佳的現象,利用金屬注射成形能夠實現原來設計的薄葉風扇形狀,還具有良好的熱剛性使 噪信降低,是MIM典型的形貌特性發揮的代表作品。
MIM已經挑戰了沖壓板金成形的極限,那有沒有可能 挑戰更薄更小的產品?比現有最薄更小一半?這個答 案其實已經不用Dr.Q來預測,而是由基本的MIM粉 末配比便可以了解,採用最低金屬體積配比最低可使 用金屬:粘結劑 =50:50,換算出尺寸縮比 (Oversize Shrinkage Factor, OSF) 便可以知道,如圖 1.4 所示在 2018年下半年開始流行的智能手機升降鏡頭的微型減 速齒輪箱機構件,最薄的肉厚僅有0.08mm,應該是 已經到了MIM產品的極限肉厚。■

Did you find apk for android? You can find new Free Android Games and apps.
Appearance
Layout
Element Style
Accent Color